民國 50 年華僑銀行成立,也是我國最早成立 4 家準民營銀行之一, 僑銀最大股東是行政院開發基金,僑銀的高階領導者的人選,政府還是具有絕對的控制權。 僑銀擠兌案事件從案發當日到結束,過程很快,再說這些引發爭議的放款,其實佔僑銀整體放款結構不大,對於資產品質的影響有限,再加上財政部迅速撤換原本經營團隊,確實給僑銀休養生息的空間。 經過這次擠兌事件之後,僑銀在 86 年 9 月吃下雲林北港信用合作社,透過合併方式,擴增銀行據點; 93 年,政府決定下調僑銀持股股份,寶來集團一躍成為僅次於開發基金之第二股東; 95 年寶來集團計畫出售僑銀; 96 年 4 月改由花旗台灣銀行合併,僑銀正式走入歷史。 111 年花旗台灣銀行宣布與星展台灣達成協議, 112 年由星展台灣收購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。 擠兌案當下地媒體報導重點 1. 84 年 11 月初,財政部、央行及存保公司分頭展開華僑銀行專案金檢,主要原因包括:該行承作衍生性商品失當、以及常務董事梁柏薰介入銀行經營權、員工爆料關係人鉅額貸款等等。 2. 84.12.8 僑銀提領金額達 50 億元, 9 號再度被提領約 60 億元,為應付擠兌所需資金,僑銀先向央行申請貼放窗口融通 70 億元,接著財政部再緊急協調台銀等行庫支援,到 12 日該行存款流失金額已降至 13 億元,擠兌風波趨於平息。 3. 事後檢討,檢調機關認為,財團負責人成為銀行董監事後,為規避銀行法利害關係人規定,以人頭出任企業負責人,再透過關聯戶向銀行申請鉅額貸款,常董會功能不彰,未依常務董事會程序,即通過重大授信案。 4. 金融界則認為,僑銀最大問題在於董事會干預經營權,以及公器私用等,尤其在新銀行設立後,就大股東結構來看,很多擁有建築營造相關行業背景,如何好好劃清經營者與所有權之界線,確屬當務之急。 5. 85 年 1 月,僑銀董事長改由戴立寧擔任 6. 86 年 9 月僑銀與換股方式合併北港信合社,透過這項合併,僑銀可以增加雲林地區營業據點。 7. 90 年 7 月,戴立寧下台一鞠躬。 8. 96 年 12 月,花旗台灣銀行概括承受僑銀全部營業資產與負債,總交易金額約 138 億元,華僑銀行消滅。 一、僑銀為何會發生危機 84 年下半年
Podcast:金融危機小教室 話說 84.9.20 ,媒體批露中壢市農會總幹事謝前生違法超貸,導致存戶擠兌,由於擠兌人潮不斷,加上中壢市農會無法提供足額擔保品,以致無法順利取得救援資金;此外,主管機關對中壢市農會後續處理完全沒有確定方向,這些因素均導致存戶信心大失。 該如何解決中壢市農會困境,首先出場的並不是決策面,而是一場互相推諉的卸責大會,內政部與財政部認為對方應該出面解決,省政府則夾在兩大主管機關之間,搞的裡外不是人。 最後政策決定由台灣省農會協調合併中壢市農會。8 5.11.5 中壢市農會正式走入歷史。 中壢市農會擠兌案處理時間長達1年以上;政府也因為這個擠兌案被批評城池盡失。 省農會答應合併中壢市農會提出很多條件,其中要求立即加入存款保險 依據當時存款保險公司之承保標準,金融機構開業 6 個月後,存保公司才可以受理加入存保的申請,並經過相關審核程序,才能核准加入,要知道,當時的存保制度還是採自由投保, 88 年 1 月才改為強制投保,而這套遊戲規則,最後竟然是政府帶頭破壞。 另一個條件則是央行必須同意提供 90 億元的低利資金。 媒體報導監察院在 88 年 10 月認為,央行透過 3 家農業行庫轉融通給省農會以及鹽埔鄉農會,實際融通期限大過 360 天,有流於挽救個別金融機構提供長期低利資金之嫌,因此要追究央行之行政疏失。 想要知道更多細節嗎? 記得收聽 Cathy 的金融危機小教室,等您優!!